早在2009年第一次在Lativ買第一件衣服開始,幾摳就是Lativ的愛用者了。尤其是在收到商品之後,這更加篤定。
之所以會喜歡Lativ的原因很多,但基本上它的價格親民、料子不差、車縫線也很細膩、服裝款式也不少,總的說來,Lativ以如此親民的價位而能提供更高的質感是幾摳當時喜歡它的原因。
後來幾次的採購發現,原來Lativ能提供如此高(相對來說)質感的原因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MIT,這點讓幾摳更篤定休閒服非Lativ不買,當然,支持幾摳這樣的行為的動力是來自MIT,但如今,Lativ如此高調舉著產業環境大旗行拉掉MIT之實,在幾摳來看這很可惡。
台灣因為現實環境的關係,很多東西都是以代工起家,單車、成衣、資訊商品,這些都是。以成衣來說,幾摳認為台灣過去被稱為成衣王國並不是偶然,除了自1950年代開始政府大力推廣輕工業(成衣、製鞋)的原因之外,台灣廠商的投入與細膩更是功不可沒,現在雖然沒有了【成衣王國】的光環,但是要做具有優良品質與質感的衣服並不是難事,幾摳猜測當初Lativ主打MIT就是看中這一點。
稍微簡單計算一下。Lativ年營業額40億元,商品均單以500元計算,那一個月得要出貨66萬件衣服。請各位想想看,有哪一間台灣國內成衣工廠可以有這樣的產能?其實就理性與數字看來,Lativ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成長與管理上的必然,為了控管品質,Lativ的代工廠就必須要少,而正在成長初期的Lativ又需要量,那麼就只剩下外移的成衣廠有這樣的規模可以幫Lativ達成成長的目標了啊,請問,Lativ這樣決定有什麼不對?
其實,幾摳覺得這次的問題出在文字聲明與事前的決策上。第一,用字太過堅硬呆板,這會讓當初熱愛MIT的朋友大大受傷。而經過媒體渲染,又肯定會損失一票未來的準客戶。第二,幾摳覺得再管理上應該可以維持一條(或是數條)產品線仍保持MIT的形象,一方面可以給予大眾仍舊照顧台廠的形象,同時也可以讓MIT死忠擁護者有東西可買。如果在一開始要決策發出那樣的新聞稿時有考慮到以上兩點,我想Lativ不論聲望或業績都會因為這次的新聞更上層樓,而不會像現在猶如過街老鼠一般,我是沒有說人人喊打喔。
這會兒Lativ運氣很好,負面新聞正要發酵時Makiyo的靈乳跳出來救了Lativ一命,過兩天幾摳也來說說關於Makiyo的想法好了。XD
對了,除了謾罵,幾摳覺得下面兩條新聞很值得讀一讀,那會長一些知識的。
台灣成衣產業全球佈局
lativ業續暴增 代工廠產能受限不再MIT似必然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想問什麼就留言。如果發現錯字也留言。只要幾摳我有看到,就一定會回覆。XD